涎()
、
、
(甲骨文);
(小篆)。
涎字的本义指口水、唾液。甲骨文、金文的涎是个会意字,像一个人张着口,口里流出几点口水的样子;小篆涎字从水从欠,仍是会意字;楷书涎字从水延声,则变成了形声字。
涎皮赖脸:厚着脸皮跟人纠缠,惹人厌烦。
另:
会意字。甲骨文从欠(人张口的样子),从水,会人口中流出口水之意。篆文文字化。隶变后楷书写作。
《说文·部》:“
,慕欲口液也。从欠,从水。”本义为羡慕的口水。
,本义指口水。如:依居蛟蜃,漱沫濡~。由于“
”作了偏旁,便又另造了“涎”字来表示。
涎,从水从延会意,延也兼表声。读xián,本义指①口水:道逢曲车口流~,恨不移封向酒泉;垂~三尺。引申也泛指②粘液:肾咳之状,咳则腰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~。又进而引申为③羡慕,贪图:各国眈眈~我边境。
,如今不单用,只作偏旁。是《说文》部首。现今归入水部。凡从
取义的字皆与流口水、贪羡等义有关。
以作声兼义符的字有: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