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
(金文);
(小篆)。
金文的伏字,像一只狗(犬)趴在人的脚边,其本义为趴下、俯伏,引申为藏匿、埋伏,又引申为屈服、降服、制服之义。
伏兵:埋伏待敌的部队。
伏击: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敌人。
伏罪:承认自己的罪过。又作“服罪”。
伏笔: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。
另:
会意字。金文从人,从犬,会犬趴伏伺机袭击人之意。篆文整齐化。隶变后楷书写作伏。
《说文·人部》:“伏,司(伺)也。从人,从犬。”本义为犬趴伏伺机袭击人。
伏,由犬趴伏伺机袭击人,引申泛指①藏匿专守而有所待:惧有~焉;埋~。又泛指②趴伏,俯伏:寝毋~。古人以伏地表示尊敬或敬畏,故又引申为③致敬:召昌邑王~前听诏。进而成为下对上的④敬辞:~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。由趴伏引申为⑤屈服,归顺:海外宾~;~法。用作使动,表示⑥使屈服,降伏:其智,而明者,所~必众。由趴伏又引申为⑦身体前倾靠物:孔子~轼而叹。又引申为⑧低下去:二山之西,高峰渐~。又引申为⑨隐藏: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~。又引申指⑩伏天:六月三~之节。
伏,如今既可单用,也可作偏旁。不是《说文》部首。现今仍归入人部。凡从伏取义的字皆与藏伏等义有关。
以伏作声兼义符的字有:袱。
以伏作声符的字有:茯。